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 有限公司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

  • 发布日期: 发布人:
  •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公开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3年1月31日披露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中预计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亏损6,400万元至9,000 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区间为亏损6,200万元至8,800万元,营业收入区间为12,100万元至14,600万元,扣除后营业收入区间为10,000万元至12,500万元。

      注:①本公告中的“元”均指人民币元;②扣除后营业收入指扣除和主要营业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

      公司已就本次业绩预告修正有关事项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预沟通。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在本次业绩预告修正方面不存在重大分歧。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报审计工作已近尾声,经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沟通和确认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规定,结合业务的真实的情况,本着遵循谨慎性原则,对部分销售合同就公司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进行重新认定,将部分业务收入确认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调减部分营业收入,该调整与公司前次业绩预告产生偏差并据此进行修正。

      1、本次业绩预告修正数据为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结果,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2022年度具体财务数据以公司披露的2022年年度报告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2、根据本次业绩预告修正后财务数据,预计公司2022年度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的规定,如公司2022年度财务指标触及第9.3.1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情形,公司股票将可能在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

      3、公司董事会对本次业绩预告修正对广大投资者带来的影响表示诚挚的歉意,公司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及时做好信息公开披露工作。公司指定信息公开披露媒体为《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和巨潮资讯网(),有关公司的信息均以上述媒体披露的内容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公开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预计公司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和主要营业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6,500万元至7,500万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3.1条的规定,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股票将可能在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

      公司于2023年4月5日披露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告编号:2023-012),预计公司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且扣除和主要营业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6,500万元至7,500万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的规定,如公司2022年度财务指标触及第9.3.1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追溯重述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情形,公司股票将可能在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

      为充分提示风险,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3.2条规定,公司将在披露年度报告前至少再披露两次风险提示公告。

      1、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相关工作仍在进行中,具体准确的财务数据以公司正式披露的经审计后的2022年年度报告为准。如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数据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第9.3.1条的相关规定,公司将在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公司股票于公告后停牌一天,自复牌之日起,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

      2、公司将严格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等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公开披露义务,公司指定的信息公开披露媒体为《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和巨潮资讯网(,公司有关信息均以在上述指定信息公开披露媒体登载的公告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关注公司后续相关公告,并注意投资风险。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公开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3年1月31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一部下发的《关于对深圳市和科达精密清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公司部关注函〔2023〕第98号)(以下简称“关注函”)。公司收到关注函后格外的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及年审会计师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及发表意见,现就关注函涉及问题回复公告如下:

      2023年1月31日午间,你公司披露《2022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至1.46亿元,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元至1.2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000至-6,4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约-8,800至-6,200万元。你公司前期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15.67万元。

      问题1:结合行业情况和你公司历史经营数据,说明你公司业务是不是真的存在明显季节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说明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营业收入构成和主要营业业务范围的匹配性,还有是不是存在年底突击交易的情形,相关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公司于2023年1月31日披露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度业绩情况如下:

      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至1.46亿元,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元至1.2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000至-6,4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约-8,800至-6,200万元。

      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0.80亿元至0.95亿元,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约为0.65亿元至0.7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000至-6,4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约-8,800至-6,200万元。

      公司于2022年10月及11月与南京大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大庭”)签订超纯水系统设备销售合同,合同含税金额合计4088万元,公司2022年12月份完成设备的交付及验收工作,公司根据客户出具的验收单全额开具销售发票并确认收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能够控制该商品的,该企业为主要责任人,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对价总额确认收入;否则,该企业为代理人,应当按照预期有权收取的佣金或手续费的金额确认收入。在判断是否为主要责任人时,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其是否对客户承担主要责任、是否承担存货风险、是否拥有定价权以及其他相关事实和情况进行判断。

      公司认为在南京大庭设备销售业务中,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承担设备的安装、交付、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风险,同时与材料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与安装公司签订安装合同,承担存货风险,设备销售的定价为双方沟通结果,具有定价权,故将公司认定为主要责任人,按总额法确认收入。

      该业务经年报会计师核查及现场走访完成后,会计师认为公司在南京大庭设备销售业务中无法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需按净额法确认收入,会计师主要理由如下:

      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并约定技术服务、操作维修培训及质量保证均由公司承担主要责任,但公司同时与第三方签订设备安装、调试合同,将设备的安装、调试、培训、售后服务等主要责任转嫁给安装公司,并且公司从到货验收、安装、调试、验收、培训均未实质性参与。故可判断,公司未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

      公司采购大部分的项目材料均由供应商直接运至客户项目现场,公司现场未安排常驻人员对相关物资进行管理,公司没有获得对该商品的控制权。

      该业务的客户均为公司同行业公司,客户承接订单后出于资金及工期压力,保留部分利润后,将相关业务转包给公司,公司缺乏定价自主权。

      公司产品均属于非标准化定制产品,其必备流程应当包括:前期设计、预算、报价、签订合同、采购、生产、安装、调试、验收、培训、后续服务等。南京大庭项目的设计公司参与度较低,材料供应商来源于客户指定或者介绍,安装调试及售后等工作又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在整个项目中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对项目缺乏实质性参与。

      公司与年报会计师就公司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后,尊重并采纳会计师意见,根据谨慎性原则,将该业务收入确认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导致公司调减营业收入约3200万元。

      二、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营业收入构成与主营业务范围的匹配性,以及是不是真的存在年底突击交易的情形,相关收入确认是不是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的回复

      首先,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非标准化定制行业,采用“按单定制生产”的专业配套制造经营模式。产品为非标产品,从签订订单到发货、验收、确认收入周期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工艺的复杂性以及客户对于产品验收的时间长短,各季度订单签订情况不均匀,所以公司各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存在波动。

      其次,2022年9月份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在新的经营管理班子带领下,公司在客户验收方面加大管理及投入力度,第四季度收入较前三季度有所增长。

      公司主营业务为全系列超声波清洗机、电子玻璃平板清洗机、工业纯水设备等定制化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及销售。

      公司以定制设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业务为主,2022年度开展的租赁业务、材料销售等非主营业务产生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于20%,公司营业收入的构成和主要营业业务范围相匹配。

      公司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收入政策确认收入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为需要安装的设备的销售收入,公司按合同(订单)的规定进行设计、加工制造并安装完成,客户予以验收合格后,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不需要安装的配件及材料的销售收入,依据订单发出产品经客户签收后,确认销售收入。

      综上所述,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增长具有合理性,相关营业收入构成与主营业务范围的相匹配,不存在年底突击交易的情形,相关收入确认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2)以抽样方式检查与收入确认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包括合同、订单、验收单、运输单据、回款单据等;

      (3)获取了和科达公司与主要客户签订的合同,对合同关键条款进行核实,如①发货及验收;②付款及结算;③质保政策等;识别客户是否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评价收入确认时点是不是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6)就资产负债表前后记录的交易,选取样本,核对出库单,发票或结算单等证据,结合应收账款函证,评价收入确认完整性及是否计入恰当的会计期间;

      通过执行以上审计程序,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更正后的营业收入确认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法律法规,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的增长具有合理性,相关营业收入构成与主营业务范围的相匹配,不存在年底突击交易的情形。

      问题2:根据本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号一一业务办理》之“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的有关规定,对照应当扣除的具体项目逐项核查并说明你公司营业收入扣除的合规性、准确性,如2022年度扣除后的营业收入存在低于1亿元的情形,请补充披露并及时、充分披露风险提示。

      公司业绩预告修正后,2022年度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对该事项将补充披露并及时、充分披露风险提示,具体内容详见同日披露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关于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提示性公告》。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办理指南第12号一一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二、营业收入具体扣除项”的规定:营业收入扣除项包括和主要营业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

      和主要营业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是指与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者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收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正常经营之外的别的业务收入。如出租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包装物,销售材料,用材料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经营受托管理业务等实现的收入,以及虽计入主要经营业务收入,但属于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之外的收入。

      2、不具备资质的类金融业务收入,如拆出资金利息收入;本会计年度和上一会计年度新增的类金融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如担保、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典当等业务形成的收入,为销售主要营业产品而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除外。

      我们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办理指南第12号一一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的规定,对公司营业收入扣除项目进行逐项核查,经核查,公司修正数据已按规定对正常经营之外的别的业务收入,例如将出租固定资产、销售材料来扣除,对公司未形成稳定业务模式的业务产生的收入进行了扣除。

      公司修正后的营业收入扣除合规、准确,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将及时、充分披露相关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