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农民” 北五环边打理数百亩智能农艺园

  • 发布日期: 发布人:

  天气越来越冷,忙碌了大半年,当传统农村以及大田农业陆续进入“猫冬”的休闲状态时,位于北京朝阳区来广营乡的朝来农艺园,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里的大批蔬菜与水果正排队上市。这个紧邻北五环的占地数百亩的园区,平时只有17位“农民”,工作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常见的“农活儿”是操作各种智能设备。水培系统与基质栽培系统的高度正好设置在腰部,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是检查作物长势的“农民”,还是未来入棚采摘的游客,干起活来连腰都不用弯。

  京郊的农业日光温室很多,为市民提供着各类“错峰”的水果蔬菜,天热了就开窗降温,天冷了就在顶棚盖上大棉被。11月14日,朝来农艺园日光温室里,草莓结出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大棚里的智能环境调控为草莓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光温水湿肥”,在耳房里的一个悬挂触摸式操作面板上就能轻松控制与查阅。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科长芦天罡介绍,普通的智能日光温室,耳房里经常就得排列四五个控制设备,费力也有安全隐患,而在这里,一个控制“大脑”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同时温室内的基质栽培剩余液体全部回收循环,不浪费也不污染。

  西红柿白天与夜晚最喜欢的温度是多少?苗期、开花期、结果期分别需要每天“喝”多少水?都是西红柿,“原味一号”“苹果青”“京采8号”“草莓番茄”各自喜欢什么样的空气湿度?这些问题,朝来农艺园连栋温室里的智能设备早已“烂熟于心”。同时,无论西红柿,还是草莓、生菜,朝来农艺园的连栋温室均安装了智能灌溉控制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净水设备及消毒设备,也实现了温室的内外遮阳、通风、湿帘降温、地热循环、补光、二氧化碳发生等智能控制,同时温室里的核心智能装备实现了全国产化。朝来农艺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农业生产有两个瓶颈期,一个是特别热的时候,一个是寒冬腊月,通过智能日光温室,高温天可高压微雾降温,低温天启用智能温控增温,大幅延长了北京温室农业的生产周期”。

  2022年,北京市设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承担了数字农业创新团队中“设施智能环境调控岗位”相关工作,朝来农艺园作为重要示范点之一,持续开展了多项重点工作,成为了集设施农业育苗、生产、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型园区,打造了首都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农业示范园区。应用结果显示,园区在生产期间可有效节约灌溉用水10%以上,整体降低劳动用工30%,增产达15%,实现每亩增收1.2万元。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园区的“农民”正日益年轻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朝来农艺园正变得更类似“产业工人”甚至“工程师”。

  芦天罡强调,公众关注数字农业与智能温室,可能更容易理解的是果蔬生产环节的“科技感”,但对数字农业企业来说,管理端与销售端的数字技术同样重要。作为试点单位,朝来农艺园在冷藏设备、产后商品化装备乃至财务管理与客户管理系统,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与创新。园区团队目前的希望是,能通过持续投入,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生产模式,构建北京市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扩散”的快速通道。